危險的海洋生物

危險的海洋生物

© 版權所有 Congratulafins

海邊有宜人的風景,各式戶外活動,還有許多的觀察野生動物的機會,是許多人出遊的首選。
觀察野生動物的迷人之處在於,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生活環境、自我防禦和捕食,演化出多樣的生存方式,包括:體內或體表毒素;銳利的牙齒或硬棘等。雖然這些演化機制不是以攻擊人類為目的,常常還是有遊客因為輕忽或認知不足而不慎受傷。不過不需要過度的擔心,這些所謂的 「危險」生物並不是天性兇猛,多是因為受到刺激,感受到危險而啟動了攻擊的自衛機制,而被人類視為威脅。跟我們一起認識這些可能會導致受傷的生物,觀察牠們的時候給予牠們足夠的空間,並了解各種傷口的處理方法,就可以讓你造訪海邊的經驗更安全開心!

接觸海洋生物而受傷的方式可粗分為兩種:

一是物理性的傷害,如 穿刺傷和咬傷:避免這類傷害的方法很簡單:多數海洋生物不會沒事無聊就採取攻擊的,攻擊通常是為了保護自己、地盤或後代。尊重他們的空間,不要去挑釁就可以大幅減少受傷的機率。
另一為 中毒:毒素可以經由接觸或食用進入體內。值得一提的是,毒素在生物死亡後,往往不會消失,所以即使是死骸,也不要觸摸或食用為佳。避免這類傷害的方法是不要觸摸或食用。

除了保持距離之外,適當的穿著(防曬衣,手套,海灘鞋)也可以減低受傷的程度。

了解了大原則之後,讓我們逐一認識這些生物們:

首先介紹的是一般人心目中最危險的生物-鯊魚。你可能不知道,全世界共有548種的鯊魚呢! 這當中的三百多種都是小於一米的小型鯊魚。五百多種鯊魚的平均體長,僅127公分,比成年人類的還小呢! 大部分的鯊魚看到人類都避之唯恐不及,僅有13個種類的鯊魚有多次咬人的紀錄。當中包含了:大白鯊(Carcharodon carcharias)、公牛鯊(Carcharhinus leucas)和鼬鮫(Galeocerdo cuvier)。他們因為體型較大,被咬到時的傷害較大。鯊魚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:2020年全球共記錄了129起人類與鯊魚接觸的事件,其中96起人類被咬傷(57件人類有挑釁行為,39件人類沒有挑釁行為),傷重死亡的為10件。每一天,全球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從事海洋活動,因此被鯊魚攻擊致死的機率,微乎其微,不必過度擔心。因此如果在海中有幸與鯊魚相遇,只要保持平靜,不要去攻擊挑釁,保持眼神的接觸,就可以擁有安全快樂的鯊魚相遇經驗。甚至如果可以回報目擊的資料給我們,還可以為保育鯊魚盡一份心力呢!

接下來介紹一些被牠們被咬到會很不快樂,所以遇到牠們時,需要特別有禮貌的生物:

比起鯊魚,板機魨 (Family Balistidae 鱗魨科)才是潛水員們口耳相傳的「恰北北」魚類。不少人有潛水時被板機魨追殺的經驗。板機魨是少數會築巢的魚類;媽媽保護牠的巢不遺餘力。所以當板機魨重複地怒氣沖沖朝著你直奔而來,又狂奔回牠的巢,或是猛咬你的蛙鞋(幸運的話),就是你闖入她的地盤了。當務之急當然是盡速離開禁區,切記,往上游是離不開禁區的,要往下貼近底部遠離。板機魨的地盤是從海底的巢向上螺旋式展開。越往上禁區越廣!避免被板機魨咬的方式是不要讓手指接近板機魨的嘴巴。圖中的板機魨為小丑砲彈(Balistoides conspicillum)。

另一種被咬了會很悲劇的魚類是 裸胸鯙 (Genus Gymnothorax 裸胸鯙屬),他們是體型最大的鰻魚,可以長到3~4米長。嘴巴裡有許多尖銳的牙齒,被咬了會痛不欲生的原因是鰻魚咬住了以後還會往後拉扯,撕裂傷口。甚至有些種類的裸胸鯙口腔黏膜是有毒性的。好消息是,裸胸鯙沒事不會追殺人類,有的裸胸鯙甚至跟潛水員是好朋友,但牠們的視力不是很好。多數的咬傷發生於養殖在水缸裡的裸胸鯙。避免被咬的方式一樣是不要讓手指接近裸胸鯙的嘴巴(不要用手餵食牠們)。圖中的裸胸鯙為珊礁裸胸鱔(Gymnothorax prasinus)。

海蛇 (Subfamily Hydrophiinae海蛇亞科) 被驚擾了,是會咬人的。毒液由牙齒釋出進入傷口,還好牠們的毒牙很短,如果有穿防寒衣通常會可以避免受傷。中毒的症狀通常在被咬3-8小時之後發生。有的海蛇毒性足以致命,被咬後盡快離開水裡,纏繞止血帶防止毒血回流心臟,並盡速就醫。圖中的海蛇為闊帶青斑海蛇(Laticauda semifasciata)。

另外一種毒性足以致命的海洋生物是 藍圈章魚。藍圈章魚屬(Genus Hapalochlaena)共有四個種。全部有劇毒。圖中的藍圈章魚為藍環章魚(Octopus maculosus)。

附帶介紹另外兩種有毒的頭足類:小巧可愛的條紋耳烏賊(Sepioloidea lineolata),受威脅時會分泌有毒的黏液來保護自己。火焰花枝 (Metasepia pfefferi)則是肌肉組織具有強烈毒性,千萬不要誤食。

遭海洋動物咬傷的傷口,感染海洋弧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的機率高,建議就醫。

除了被咬傷之外,與海洋生物接觸也很有可能造成穿刺傷:

魟魚 (Order Myliobatiformes鱝目)是溫和害羞的魚類,不會主動攻擊潛水員。通常是人類走在海灘時踩到躲在沙裡的魟魚,受到驚嚇的魟魚肌肉緊繃之後毒棘會豎起,下意識地甩尾,尾巴上有倒鉤的毒棘就刺入人體並釋出毒素。避免被魟魚刺傷的方法為避免赤腳走在海水混濁的淺灘。被魟魚刺傷非常疼痛,棘也不易取出,傷口也容易感染,受傷後務必盡速就醫。圖中的魟魚為藍斑條尾魟(Taeniura lymma)。

海邊常見的 海膽 (Class Echinoidea海膽綱),渾身佈滿刺。走在海灘或岩岸很容易接觸到而被刺傷。有些海膽的刺很脆,容易碎裂,因此刺入身體後不容易取出。避免被海膽刺傷的方法是:走在浪區或是海草海藻密集的區域,要穿著套鞋或是膠鞋,並在夜遊或是夜潛的時候格外小心(牠們多是夜行性)。圖中的海膽為魔鬼海膽(Diadema setosum)。

少數的海膽是有毒的,而最毒的海膽,就是最漂亮的 喇叭毒棘海膽(Toxopneustes pileolus)。顧名思義,這海膽身體表面滿是喇叭形狀的叉棘。此海膽有劇毒,碰觸後可造成暈眩、嚴重的疼痛和肌肉麻痺和呼吸困難,應儘速就醫。

另外一種全身佈滿刺的生物是 棘冠海星(Acanthaster planci)。大部分的海星都很溫馴,但是棘冠海星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牠個頭大,可長到70公分,和長出21隻觸手,以吃珊瑚礁維生。一隻成年棘冠海星一天可以吃掉478 cm2 面積的珊瑚,號稱珊瑚殺手。許多潛水人視牠們為害蟲,見一隻殺一隻,殊不知某些地區他們的族群異常增生,是因為人類過度捕食他們的天敵----大法螺。不過棘冠海星也不是好惹的,牠們的身体佈滿了粗短密集並含有神經毒素的棘刺。毒性造成的不適症狀通常會在30分鐘到三小時內消失,但是也有人類有被刺以後13小時內死亡的案例。

剛毛蟲 (Order Phyllodocida葉鬚蟲目)也是全身佈滿刺的生物。在海邊的石頭或珊瑚上常可發現牠們的蹤跡,牠們的身體兩側佈滿成簇的剛毛,被刺傷會造成腫脹,灼熱及疼痛。圖中的剛毛蟲為扁猶帝蟲(Eurythoe complanata)。

河魨 魚種包括二齒魨科(Diodontidae)、三齒魨科(Triodontidae)、四齒魨科(Tetraodontidae)以及箱魨科(Ostraciidae)。其中二齒魨科跟四齒魨科的河魨受到刺激會吞食空氣或水,把身體膨脹成一顆佈滿刺的氣球來嚇退敵人,那一根一根的刺,其實是特化的鱗片呢!其中四齒魨科體內含有河魨毒素,「山海經」裡提到會毒死人的肺魚(河魨),指的應該就是四齒魨科。河魨的種類眾多,辨別不易,且河魨毒經加熱後仍無法去除,避免中毒的方法是不要食用不認識的魚種。圖中的河魨為二齒魨科(Diodontidae)的六斑二齒魨(Diodon holocanthus)。

台灣漁民口中的毒魚排行榜「一魟。二虎。三沙毛。四斑午。五象耳。六倒吊」:

一魟指的是魟魚。

二虎泛指 獅子魚(Genus Pterois蓑鮋屬)、石狗公(Genus Scorpaenopsis擬鮋屬)和 石頭魚 (Genus Synanceia毒鮋屬)。這些魚的鰭硬棘是有毒腺的。
圖中的獅子魚為斑馬短鰭簑鮋(Dendrochirus zebra),圖中的石狗公為斑鰭鮋(Scorpaena neglecta),圖中的石頭魚為玫瑰毒鮋(Synanceia verrucosa)。

三沙毛指的是 鰻鯰。「線紋鰻鯰」(Plotosus lineatus),是生活於珊瑚礁區的鯰魚,胸鰭、背鰭的第 1 根硬棘具有毒腺,分泌神經毒與溶血性毒,務必立即就醫。

四斑午指的是 花身雞魚。鯻科的「花身鯻/條紋鯻」(Terapon jarbua),雖然沒有毒性,鰓蓋外緣有尖刺,徒手碰觸有被刺傷的可能。

五象耳指的是 臭肚魚(Genus Siganus臭肚魚屬)。臭肚魚的腹、胸、臀鰭有刺,鰭棘有會分泌毒液的側溝,被刺到會產生劇痛。 圖中的臭肚魚為褐臭肚魚(Siganus fuscescens)。

六倒吊指的是 粗皮鯛。刺尾鯛科(Family Acanthuridae)的魚類,尾柄上有非常鋒利且大片的硬棘,早期多被用來當作手術刀,所以牠們英文名是 Surgeon Fish 「外科醫生」,刺尾鯛雖無毒性,徒手碰觸容易被劃出皮開肉綻的傷口,千萬不要以身試刃。圖中的刺尾鯛為擬刺尾鯛/藍倒吊(Paracanthurus hepatus)。

芋螺 (Conus屬)是岩礁上常見的貝類,有著漂亮的外殼,常常被撿拾。芋螺的捕食器官特化成魚叉狀的「齒舌」,不但倒鉤充滿了毒液,且會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快速射出,應避免徒手採集做觀察。圖中的芋螺為宮廷芋螺(Conus textile)。

水母、水螅、海葵、珊瑚 屬於無脊椎動物的刺絲胞動物門,共同的特徵是觸手上的刺絲細胞。刺細胞內部充滿毒液,毒性強度不一,且即使脫離主體仍有發射刺胞的能力。牠們捕食的方式是利用觸手或體表的刺絲胞射出毒素麻痺獵物。海洋刺毒當中,以水母(水母亞門Subphylum Medusozoa)刺傷事件最常見。水母的觸手上,佈滿了有毒的刺細胞。特別一提的是:團冠水母(Stephanoscyphus racemosum)是水螅體時期最毒。
圖中的水母為箱型水母(Carybdea brevipedalia)。

海葵 的觸手在接觸時會釋出刺胞液,大多數的魚都會避免碰觸海葵有毒的觸手。武裝海葵(Dofleinia armata)一般出現在沙底上,觸手的刺絲胞毒性強烈且數量多。圖中的另一株海葵為千手佛海葵(Cerianthus membranaceus)。

僧帽水母 (Physalia physalis)看起來像水母,其實牠不是水母,而是由四種水螅組成的群落。觸鬚上含有劇毒,每年夏天都會在台灣近海海域出現。遭螫傷應立即就醫。

翼簑海蛞蝓 (Superfamily Aeolidioidea)自己沒有毒素,但是喜歡吃水母,水螅和海葵。吃下了些有刺細胞的食物之後,會把獵物的刺絲胞收集在自己的手指狀露鰓(cerata)末端處的特別囊袋(cnidosacs),遇到危險時,當武器使用。千萬不要看牠們小巧可愛就用手去抓。圖中的海蛞蝓為大西洋海神海蛞蝓(Glaucus atlanticus)。

水螅 (Genus Aglaophenia羽螅屬)和 火珊瑚 (Genus Millepora千孔珊瑚屬)常被誤認為無害的海藻,碰觸後皮膚會產生不適反映,所幸毒性不強。

最後來介紹的是 螳螂蝦 (Genus Odontodactylus),螳螂蝦體型小又色彩繽紛,有著可愛動物的特徵,卻是海裡數一數二的拳擊王。螳螂蝦出拳的速度在空氣裡為每秒26米,在水中為每秒5米,拳擊的力道高達1501N。螳螂蝦利用擊碎貝殼來捕食。此外,螳螂蝦的尾部有毒刺,可造成螫傷,被漁民視為大敵。圖中的螳螂蝦為蟬形齒指蝦蛄/雀尾螳螂蝦(Cerianthus membranaceus)。

資料來源:

鯊魚:
https://www.floridamuseum.ufl.edu/shark-attacks/blog/quick-guide-to-the-2020-isaf-annual-report/

板機魨:
https://www.wemjournal.org/article/S0953-9859(90)71315-0/pdf

海蛇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61)92483-7

藍圈章魚:
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00239-009-9223-8

咬傷:
https://dan.org/safety-prevention/diver-safety/divers-blog/well-this-bites-prevention-treatment-of-marine-bites/

河魨: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topics/pharmacology-toxicology-and-pharmaceutical-science/tetraodontidae

棘冠海星: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4491916/

水母:
https://stjohn.org.au/assets/uploads/fact%20sheets/english/Fact%20sheets_bites%20and%20stings.pdf

海蛞蝓:
https://ocean.si.edu/ocean-life/invertebrates/how-sea-slugs-steal-defenses-their-prey

火珊瑚:
https://www.emedicinehealth.com/wilderness_fire_coral_cuts/article_em.htm

水螅:
https://dan.org/alert-diver/article/marine-envenomations-jellyfish-hydroid-stings/

螳螂蝦:
https://www.seas.harvard.edu/news/2021/08/robot-mimics-powerful-punch-mantis-shrimp
https://journals.biologists.com/jeb/article/208/19/3655/15838/Extreme-impact-and-cavitation-forces-of-a

穿刺傷:
https://www.healthdirect.gov.au/sea-creature-stings

傷口的處理方式可以免費下載DAN的 “危險的海洋生物” (英文):
https://dan.org/health-medicine/health-resource/dive-medical-reference-books/hazardous-marine-life/

或是聯絡我們。

分享此文章